关闭

澳际学费在线支付平台

为什么在美国那么多人讨厌安妮•海瑟薇?

刚刚更新 澳际教育 编辑: 浏览次数:2819 移动端

2012年,安妮•海瑟薇在《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中饰演猫女塞琳娜•凯尔,这个亦正亦邪、香艳神秘的角色使她获得了第15届青少年选择奖最佳动作电影女演员的奖项。同年安妮出演了《悲惨世界》中的芳汀一角。

除了要完成高难度的演唱之外,这个角色让原本身材就很纤细的她再次陷入“减肥地狱”,短短三周内又瘦了16磅,把自己变成了一把骨头,同时还因情节需要而剃短了头发,以苍老凄凉的造型示人。该角色为她拿下奥斯卡金像奖、金球奖、美国演员工会奖、美国影评人协会奖、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等奖项的最佳女配角。
 
然而这位兼具美貌与勤奋的“公主”却在美国民众眼中成了众矢之的。

美国的Quora(类似于知乎)上有一个问题:“ Why do so many people hate Anne Hathaway?”(为什么那么多人恨安妮•海瑟薇?)排名第二的回答的第一句话就是:“因为她不是詹妮弗•劳伦斯。”显然,劳伦斯的受欢迎程度与海瑟薇的被吐槽成为两个明显的极端,大部分的美国人认为劳伦斯真实可爱,属于“活泼闺蜜型”的女孩儿,连她在奥斯卡领奖台上摔倒和关于塑身裤和奶酪牛排的谦逊笑话都显得那么可爱。
 
反而,天使面容、魔鬼身材、歌声美妙且表演天分极高的安妮海瑟薇,却显得那么不真实。让全体美国人仇视海瑟薇的根源,就是那篇《纽约时报》的文章:“我们真的讨厌安妮•海瑟薇吗?”里面分析了人们讨厌海瑟薇的主要原因是认为她很假!人们对她的指控是:“连吃饭喝水都像在演戏,上个娱乐节目之前都要对着镜子练习几十遍,随口讲出来的笑话全都是打过草稿。”(这难道不是“敬业”?)

举个例子,在第70届金球奖颁奖礼上,安妮因为忘记感谢一个人,而在颁发最佳影片奖项时抢在制作人前头冲上去补了一段感谢词(这难道不是“周到”?)。可能她只是害怕少感谢一个人,但是更多美国人对此的理解是“在乎的太刻意,好假”。总之,“不真实”、“太做作”是美国人对于安妮海瑟薇的印象,也是使她成为众矢之的根本原因。

抛开东西方文化差异不谈——有时候美国人崇尚“自然”到了近乎标榜的地步, 我们此处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猜测一下那些看着安妮就莫名不爽的美国人的心理: 英国人有所谓“高罂粟花综合症”这一概念,长得最高的花是第一个被摘掉的,我们中国人也有一句话叫“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美国人也一样。

在这样的压力下,年轻的海瑟薇似乎有些不知所措了,她在Ellen show上特别坦诚地承认,一开始真的忍不住一直去看那些评论,甚至一度不敢Google自己的名字。她曾试图打破自己完美“公主”的形象,努力打造更接地气、更易为美国民众接受的“另一面”。


视频中她在表演了一些粗口后甚至急不可耐地做了总结:“我就说了吧,我根本就去不了那些上档次的地方。”她是多么急于与“公主”形象划清界限啊。


一个人的三观形成是基本在青少年时期就定型了的。安妮•海瑟薇和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妻子同名,她的父亲杰拉德是律师,母亲是歌手兼演员。

她是一个素食主义者,在天主教地区长大的,小时候她想成为修女,后来在纽约州波基普西的瓦萨尔学院主修英文,辅修妇女研究。她曾想当一位文学教授或是心理学家。修习英语文学时,她最爱的就是莎士比亚,契珂夫,易卜生,简.奥斯汀之类的经典作家。她会以一个演员的身份时不时地出口成章,让人瞠目结舌。

有一个流传在粉丝中间的段子—一天,一名记者抛出前男友的问题刁难她时,她浅浅地道出Oscar  Wilde(王尔德)的那句经典名言:“Every saint has a past and every sinner has a future.”(每一个圣人都有过去,而每一个罪人也有未来。)

她的家庭出身,素食、天主教信仰、对文学和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决定了她的品味更接近传统型的“公主”—— 据悉,她和丈夫给刚出生的孩子取了个传统名字乔纳森-罗斯班克(Jonathan Rosebanks),中间名Rosebanks是他们为了保留家族渊源自己创造的。因此Rap、性感装扮、挑逗动作、还有粗口,这些元素在安妮海瑟薇身上显然不协调。

一个不是“公主”的人装“公主”是很难受的,反过来也一样。

这个世界永远有那么多人喜欢对别人品头论足,“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这个成语清楚地展示了“他们说”的可怕威力。青少年时期我们大都充满个性,成年步入社会后怕背离主流、怕不被“他们”喜欢,于是我们选择改变自己、迎合“他们”——我们用自己的疲惫助长了平庸社会的形成,两败俱伤。

然而还是有两个中国妹纸突破了这一常见路径——丑丑的凤姐和美美的范冰冰。对于女性,美或丑都是藩篱。似乎有这么个通识,容貌欠佳的女子不该期待美好的婚姻和事业,容貌姣好的女子如果事业有成必定是借助潜规则,对前者人们居高临下地耻笑、对后者则道貌岸然地鄙视。

可是,谁能长得刚好呢?所以,当时间过去足够久以后,人们开始敬佩凤姐的努力所带来的理想实现,也佩服范爷当年“万箭穿心,习惯就好”、“经得住多大诋毁,就担得起多大赞美”的豪迈坚强。

美国人自打英国独立出来,就反感欧洲贵族、以及贵族式的文化,1960年代离经叛道的嬉皮士文化,更是奠定了美国现代社会文化中反传统的深厚基因。

穿得干干净净、总是那么优雅得体的海瑟薇在这样的审美体系里是异类,她和“他们”不一样。越来越成熟的海瑟薇终于发现,是因为不够爱自己,你才会在别人攻击你的时候,相信他们的话。

所以后来接受《ELLE》记者采访时她说:“我意识到,我不需要任何人证明我的价值。”15年的历练也让海瑟薇懂得:不是说成为榜样就得强迫自己做什么,那是自欺欺人,真正的榜样是不论别人怎么看待,都会去做自己相信的事。
 
对于任何人,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坚持做自己相信的事强过各种逢迎的企图,无论我们是演员、还是生活在充满流言蜚语的世界里的普通人。You can’t please everyone. BE YOURSELF! 坚强些、再坚强些,直到你超越周遭的平庸,绽放令人惊叹的生命之花。


【本文作者是肖秋彤,用诙谐的文字,道出了美国当下文化的一面】
  • 澳际QQ群:610247479
  • 澳际QQ群:445186879
  • 澳际QQ群:414525537